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

直到與上帝面對面才能解--托爾斯泰的「伊凡· 阿克雪諾夫」


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「伊凡·阿克雪諾夫」,描寫一個原本快樂得意的商人,怎樣遭到冤屈,被當成殺人犯加以鞭刑和流放。在流放的艱苦地方,他讀著福音書,逐漸把自己的苦難瞭解成:

「我沒有殺人,但,我是因為自己的罪遭受懲罰,也為了世人的罪遭受懲罰。」

在流刑地逐漸變成老人的伊凡· 阿克雪諾夫,有一天,竟然與陷他入罪的人碰面了。這位當年的殺人者,如今為了其他的案子,也來到了流刑地。他想逃離監獄,卻被阿克雪諾夫發現了。
但是老人卻不舉發這個想要逃獄的人。

當年的殺人者請求老人赦免他的過犯。老人說,只有上帝能赦免。
殺人者自首去了。案子重新審理、宣判。
但是,當老人的無罪宣判送達西伯利亞的時候,他早已經魂歸天家了。

小時候,讀這篇,心中不平而氣憤,對結局很不滿。「為何不能在他生前就還他一個公道?」
帶著神學院的學生讀這篇,許多人也都困惑而不滿,不能瞭解伊凡·阿克雪諾夫的信仰心靈。

目前台灣的恐懼、獵巫、 人人自以為正義的氣氛裡,要讀懂這位老人的心靈,可能更難了。
這兩天讀《戰爭與和平》,裡面再次出現這個故事,由被法軍俘虜的一位俄國農民的嘴裡說出來。
在長程艱苦的跋涉當中,這位「圓圓的、善良的」俄國農民生病了,無法再跟上隊伍,所以被法軍處決了。在死亡來臨之前,他興高采烈地講述這個冤獄的故事,面容發光地說起老人魂歸天家,是得到上帝真正的赦免與救贖了。
《戰爭與和平》的男主角皮埃爾很愛這位農民,但是面對這位農民的死亡,他也只是不解與迴避。對這位農民所散發出來的樸素信仰,他羨慕,但不能進入。
要走過多少艱苦路徑,人才能回歸那樣的單純?

知道加諸自己身上的,是濃重的不義,但仍願意看見自己的「罪性」,並把世界的「罪性」一併承擔起來,一直仰望上帝,直到面對面的時刻。這樣的功課啊!在此時變得好重要。